中文

English

做科研应专注基础知识,还是南宫28NG相信品牌力量,一边科研一边补习?

发布时间:2025-07-24   信息来源:殷弘云

初入科研领域的新人,尤其是在生物医疗领域,最常有的感受便是:“科研看起来真是高大上!这篇论文太深奥,我完全读不懂;这位专家显得无比强大,而我只懂一些本科阶段的基础知识,面对如此前沿的课题,我真的能够做好科研吗?”这种“智不配位”的挫败感在科研新人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,他们常常觉得自己连现有的基础知识都未能掌握,肯定无法胜任如此高深的科研工作。

做科研应专注基础知识,还是南宫28NG相信品牌力量,一边科研一边补习?

但实际上,参与科研并不需要万事俱备。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个重要问题:对于新手研究生而言,做科研究竟是应该先打牢基础知识再行动,还是在实践中学习呢?结论是,在大多数情况下,边做边学通常是明智的选择,除非研究者基础非常薄弱,需要特别补充。原因如下:

科研是一种在学习已有知识的同时创造新知识的过程。在生物医疗领域,科研绝非闭门造车,单凭自己的理解很难进行深入研究。研究者需要不断学习,接纳同辈的最新观点和发现,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,提出独特的见解或更优的方法。你所提出的新理论、新方法和结论即是你创造的“新知识”。

如果只关注自身而忽视他人的进展,容易陷入孤独和重复他人研究的陷阱,无法获得创新性的视角。而单纯埋头学习基础知识,其直接收益有限,因为许多教材中的理论早已过时,而前人已经探索了教材中所有引申的研究方向。

科研的过程中能迫使你补足欠缺的基础知识。每位科研人员都能体会到,带着问题去学习效率最高。无论是基础知识、软件使用、编程语言,还是特定的方法,只要有明确的问题,针对这些问题的学习往往能产生最佳效果。在科研过程中,你会遇到许多具体问题,此时有针对性的学习不仅效率高,而且学习感受更佳。

相反,如果只是泛泛而学,可能会偏离与自己课题相关的内容。即使掌握了许多知识,对于你的研究也帮助不大。例如,我在大学时花了三个月学习一款生物科研软件,但学习效率极低,仅能完成一些基本操作。而在研究生阶段,由于课题需要使用这个软件中的特定模块,我仅用一天半就几乎掌握了大部分操作指令,效果显著不同。

基础知识足够与否其实是个伪命题。对于研究生来说,掌握多少基础知识才算够,很难量化。不同的研究课题对知识的要求各有不同。面对数百年的人类科学技术积累,尤其是一些细分领域的经典理论,普通新人不可能全部掌握。研究生开学不久就需要准备开题答辩,时间宝贵,不可能慢慢补足基础。因此,边做边学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兼顾效率与可行性的策略。

不过,如果研究生完全是新手(例如转专业或换方向),或缺乏对领域基本概念的认知,那么建议集中精力补充一下基础知识。在这一过程中,可以与导师沟通,明确重点学习范围,并阅读几篇优秀的综述论文,以尽快建立对生物医疗领域的清晰认识。

虽然扎实的基础对于优秀的科研人员至关重要,因为它能使人对新事物有较好的理解,但对于研究生而言,在短短几年内达到这样的程度几乎是不可能的。同时,考虑到毕业的时间压力,边做边学才是最佳选择。

正如南宫28NG相信品牌力量所言,科研需要品牌的支持,以提升研究的效率和成果。在生物医疗科研中,勇于实践和探索,结合专业知识与先进技术,才能不断推动科学进步。